科技的日新月异,让人们对机场体验的期望值日益增长。旅客更加聚焦航空出行中的个性化服务和信息透明,机场和航空公司更加致力于为旅客提供更为满意的体验,而员工则需要在航班保障信息智能推送等技术的支撑下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将客户体验作为战略驱动因素,尝试综合运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热点技术,打造信息互通、设备互联、资源共享、协同决策的“智慧机场”,提升机场安全水平,提高机场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客户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智慧机场”与行业内协同结合的应用场景分析
“智慧机场”如果仅仅局限于机场的智能化转型和内部资源的交互共享,未免有些“怀才不遇”。当前,民航业内机场、航空公司、空管、驻场单位等,由于不同的隶属关系,尚存在一定的信息壁垒,而“智慧机场”的建设,需要民航业内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
机场与空管、航空公司、驻场单位,以及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甚至民航相关产业之间,由于不同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催生出多种迥异的应用场景。围绕行业内的不同场景,形成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和解决方案,这些就构建了行业内外协同场景应用的生态圈。
1、民航业内协同。由于民航业内各单位系统相对独立运行,在制度和政策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业信息壁垒。2017年9月,民航业内23家单位共同签署《中国民航运行数据共享协议》,共同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用于交换运行数据,极大增强了民航行业系统性,提升运行效率,提高行业治理能力。民航业大力推进运行数据共享合作,将有利于有机运用大数据思维实现精确决策、精细管理和精心服务。
与此同时,智慧机场的协同决策将不仅仅局限于单个机场,机场群可在共享数据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多机场协同运行,形成机场群态势感知和决策支持,并协同空管、航空公司建立数据共享和计算中心平台,实现区域空空协同、异地地面协同等。
2、综合交通体系协同。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包括航空、公路、铁路和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由于历史形成的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一直以来,普遍将某一种交通方式作为独立系统进行规划和研究,缺乏统筹规划,协调机制也多以各部门内部层级间互动为主,导致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以交通资源布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战略,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将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协同的发展趋势。未来,实现民航、铁路、公路等的一体化换乘和高效衔接,建设城市对外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发挥交通网络综合优势,借助跨部门综合交通平台,采集实时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交通仿真模型体系,融合实时数据的交通运行和评价系统,又将为下一步交通科学规划提供反馈信息和有效依据。
3、民航产业链协同。民航产业具有规模经济、网络经济和密度经济特征,决定了大型机场具备明显的“虹吸”效应,表现为民航产业本身的流量聚集和众多产业聚集,促进城市经济要素流动。尤其是临空经济区内聚集各类物流公司,拥有发达的航空物流链,衔接多种运输方式,可以吸引具有明显航空运输指向性的加工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聚集,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与此同时,航空物流、机场、金融、食品、服装等不同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上下游企业链实现对接,可以加快信息流通速度,密切产业链关系,进一步刺激产业链协同运作,发挥临空产业优势。
二、新技术将成为助推“智慧机场”的内生动力
要实现民航系统内的协同,打造智慧机场既是先决条件,又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智慧机场建设,最重要的是科技支撑,在新技术助推场景应用升级、加快智慧化建设和应用,将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方向。
1、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在信息爆炸时代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包括三大主要技术:机器学习,如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和计算机视觉等;模式识别,如人脸、语音、指纹等;人机交互,如智能机器人等。民航业陆续涌现出大量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这些应用对于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安全裕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智能视频分析通过对进入航站楼的人流量实行监控、特征识别、行为检测等,实现航站楼内人流量预警,衍生群体性事件预测。视频监控融合三维模型则通过视频全景监控、画面标注、视频巡逻等功能,实现立体化场面监视。人脸动态识别中的泛人脸识别技术,可对主要区域旅客的性别、衣服颜色、帽子、眼镜等特征进行分析,精准比对识别可用于安检、边检、门禁等环节实现身份核实,还可通过照片比对在区域内精准找人。
南京机场计划年内在国内安检通道引入人脸识别技术,通过智能摄像头捕捉旅客人像,利用算法将人像与该旅客身份证等证件进行自动分析比对,辅助安检人员完成人证核验工作。启动自助登机试点,将自助值机和自助行李托运结合,实现全流程自助。即将实施的数据中心项目将整合机场运行保障和经营管理数据,准确了解机场运行态势,实现资源合理调配,为机场各层级提供决策支持。正在进行的T1航站楼改造将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全景视频、视频融合等技术,通过机坪网络无线覆盖,实现电子地图、监控视频、飞机信息、航班状态、机位资源、机坪车辆等不同维度的数据在一张图上显示和调用,使得整体调度指挥更加直观、清晰、全面。
由于机场眼下难以获取航空公司、空管等驻场单位及中航信等有利于机场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保障的有效数据,导致制约人工智能在机场各领域应用的关键因素并非是算法不够先进,而是缺乏高质量的行业数据。针对这一情况,民航局也在积极制定相应行动措施,促进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场的多场景应用。
2、A-CDM。协同决策(CDM)是为了增强航行时空中交通管制机构与航空公司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换,提高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效率的航班排序决策机制。当前,局方根据现实运行需求,要求旅客吞吐量3000万级以上机场必须建设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DM),这说明,机场在航空流量管理的决策流程中十分重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民航各系统间的协同合作,有效解决航班延误提高运行效率、提升航班准点率。
在建设A-CDM过程中,南京机场将基于正在筹建的无线机坪项目和智能安防平台,逐步实现保障数据的多源自动化采集,完成对各保障节点进程的监控和管理,实现对机场整体态势的感知,提高航班正点率。在机场内部保障流程顺畅后,与空管和航空公司对接,最终实现对航班运行进程的协同决策。
目前,协同决策系统仅局限于地区级的信息平台,区域性的协同放行体系还未形成。未来,建立起空管、航空公司、机场三者共同参与的航班协同放行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平台采集全国各地该系统提供的所有机场航班计划放行、航路、机场保障等信息,并根据各种因素和相关算法调整航班放行时间,并将结果反馈给各地协同放行系统,实现全国航班实时协同放行,将进一步提高协同保障效率,增加空域容量。
3、RFID(无线射频识别)。根据2017年IAT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调查数据显示,50%的受访旅客希望能够对他们的行李进行全程跟踪。RFID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可快速进行物品追踪和数据交换,实现行李、货物分拣,解决行李丢失问题,进行货物的仓库管理,货物运输过程中的跟踪和定位等。
经过多年探索,在国际上,迪拜机场、樟宜机场、香港机场等国际大型枢纽机场的RFID技术运用已日趋成熟,国内武汉天河机场和重庆江北机场均已初步实现RFID技术的行李追踪。南京机场也在积极探索,与相关航空公司合作,改造现有行李系统,确保行李处理基础设施满足实时追踪要求,为旅客提供详细的行李全程跟踪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RFID电子标签价格逐年降低,由于目前应用该技术的机场和航空公司较少,电子标签无法全面回收再利用,导致成本较高。未来,随着顶层设计的完善,统一技术标准的制定,机场与航空公司共同协作,建立出发、到达机场RFID数据交互机制,实现电子标签循环利用,可以为旅客提供旅程中行李全流程追踪信息奠定坚实基础。
4、区块链。网络安全是影响综合交通行业内多方数据交互的潜在威胁,利用以数据传输和访问安全见长的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数据共享安全机制。
针对机场在值机、行李托运、安检、边检等环节需要长时间排队环节的情况,建立旅客数字身份识别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收集、存储常旅客身份认证信息,在旅程的各环节实现信息共享,不仅使得信息更加安全可控,也让机场、航空公司、驻场单位各流程更高效、安全。目前,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进行区块链布局,已在金融、物联网、供应链、公共服务和公益慈善等领域测试应用。SITA(国际航空电讯集团)已与英国航空、希斯罗机场、日内瓦机场和迈阿密机场共同进行民航领域区块链技术研究,预计两三年内将有比较成熟的应用场景。对于这一新兴技术,南京机场将及时关注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应用情况,及时跟进并适时将此引入到运行保障的各个环节,为智慧机场建设增添新引擎。
三、创新理念将成为推动行业内协同的有力支撑
要建设智慧机场,加快行业内协同,就需要民航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下,以创新为着力点,借助行业内协同的顶层架构和治理体系的建设提供政策支持、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持。
1、推进政策机制创新,驱动行业内协同。制定稳定的政策保障机制,在政策融合中实现观念创新、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开放、多元、跨域、协同、互补的氛围。跨区域的多单位协同运营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矛盾,迫切需要建立权威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各单位协同运行,协调多方关系。建议民航局牵头,地方政府、空管、机场、航空公司等相关单位参与,设立行业内协同运行的组织领导机构。
2、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打造智慧民航。“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不断提速,为民航业注入科技创新活力,推动智慧民航向新高度、新广度和新维度发展。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制定新技术应用及公共服务体系运行规范。与此同时,由于新技术的应用要求大量数据实时共享,建立民航信息安全的相关制度和措施也需要尽快提上议事日程,最大程度确保信息安全使用、合理共享,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3、培养科技人才队伍是智慧民航的根本保障,制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技术创新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合理调整、优化科技人才布局。
4、有序推进开放应用,推动跨界创新应用。在保障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制定行业内信息资源开放和质量保证制度,完善大数据发展协调机制,推进信息资源开放平台建设,逐步向行业内信息资源需求单位开放共享相关数据,推进行业内协同合作。同时,鼓励民航业各单位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跨领域的碰撞和合作,发挥多方主观能动性,借助跨界合作的新应用倒逼民航业内加强信息融通,实现协同共赢。
来源:《空运商务》 徐昕